
400-123-1118
400-123-1118
时间:2023-04-15 点击数:
B体育厚植传统文化基因、推广沉浸式夜游,江苏省苏州市——园林新韵意悠悠(文化市场新观察)
朦胧月色中步入拙政园,感受夜晚的园林景致;走进沧浪亭,赏一出园林版昆曲,游客仿佛化身戏中人;去耦园登记结婚,来一场浪漫之旅……近年来,江苏省苏州市通过打造夜游品牌,推出园林研学游、园林婚礼等方式,让古老的苏州园林有了全新的“打开方式”。
天刚黑,江苏省苏州市枫桥景区游客码头上就排起了长队,古老的大运河上,“张继号”画舫游船缓缓靠岸,游客们有序登船,接下来的近半个小时里,他们在古运河上泛舟,在五彩斑斓的现代灯影中,感受“江枫渔火”之美。“氛围太好了,坐在船上,听优雅的苏州评弹,观两岸的璀璨灯火,很有意境。”来自广东的游客林女士说。
夜访拙政园感受园林景致,入沧浪亭赏园林版昆曲,去耦园进行一场浪漫之旅……如今,在苏州,这样的沉浸式游园已成为一种时尚。近年来,苏州通过打造夜游品牌等一系列创新做法,让古老的苏州园林有了全新的“打开方式”。
晚上6点30分,苏州古城东北隅的拙政园门口聚集了不少游客。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,他们戴上无线耳机,跟着手持小灯笼的导游一起,在摇曳灯火中来一场“拙政问雅”之旅。
“夜色中,光影下的拙政园就像梦境一般,和白天完全不一样,每批游客只有20多人,在静谧的氛围里,更能追溯古人雅致的园林生活情趣,体味园林的苏式风味。”游客邢先生说。
“拙政问雅”夜游项目负责人李闻乐介绍,“拙政问雅”是拙政园于2020年11月推出的夜游品牌,利用多媒体技术,对园林历史文化进行了再创作,以一种全新的方式,展现古典园林的文化之美。
“拙政问雅”也是近年来苏州园林深耕夜间旅游品牌、创新旅游产品供给的缩影。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吴友松介绍,苏州市有108座古典园林,过去由于游客太多,入园旅游通常只能“走马观花”。为了改变传统静态观赏的单一方式,苏州各大园林根据自身特色,推出沉浸式夜游园林项目。
回廊曲径间,撑着油纸伞,身着旗袍的江南女子在琵琶曲中翩翩起舞……晚上7点,步入位于吴江区同里古镇的退思园,犹如置身于一幅意境幽远的古典画卷之中。
苏州同里国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闰介绍,2022年,退思园推出了“退思画境”夜游品牌,通过虚拟现实、3D动态效果、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运用,将现代元素与古典园林创新融合,让雅致的“园中景”变成游客们的“心中境”。
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曹光树表示,在现代技术助力下,一系列沉浸式夜游园林项目的推出,以具有创新性、互动性、体验感的手段活态展示园林之美,增强了园林艺术的时代活力。“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沉浸式游览体验产品,能够促进园林经典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多样化表达。精彩的园林夜游活动扮靓古城,不仅拉近了市民游客与苏州园林间的距离,也让古老的苏州园林更新潮。”曹光树说。
夜幕降临,沧浪亭里曲声悠扬,水袖飞舞,园林版昆曲《浮生六记》正在上演。观众们跟着演员步入园林深处,也仿佛走进了历史场景之中。假山叠石、曲折长廊化身为幕布,亭台水榭、石径小桥化身为戏台,通过实景演绎,给游客带来奇妙体验。
2018年以来,园林版昆曲《浮生六记》在沧浪亭进行了200多场演出。尽管票价不低,B体育却场场爆满。
“一边游园,一边听昆曲,还能品尝苏式糕点,整场演出戏随景易,人随戏走,我们也仿佛融入戏中。”来自江苏南京的游客李女士说,她已经看了3次园林版昆曲《浮生六记》,依然意犹未尽。
古老的园林与雅致的昆曲唯美碰撞,激发出了独特的火花。随着园林版昆曲《浮生六记》的推出,沧浪亭的人气也急剧攀升,据统计,园林版昆曲《浮生六记》推出的第二年,沧浪亭白天入园游客人数就上升了70%。
苏州园林艺术底蕴深厚、内涵丰富,这给如何向当代人展示园林艺术并为人们所接受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江苏省委常委、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表示,要充分用好苏州园林这一重要载体,全面传承、展示和推广好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,不断扩大当地文化影响力。
近年来,苏州各大园林景区不断创新思路,给古典园林植入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,通过文旅融合,加强对园林高雅文化艺术的解读与传播,立体展示园林之美,让文化遗产“活”起来。
入夜后,柔美的灯光、斑驳的树影,将网师园渲染出清幽雅致的文化韵味。在这里,昆曲、评弹、古琴、江南丝竹等8个极具苏州特色的曲艺表演轮番出场,游客在导赏人员的带领下,移步易景,体验着园林夜色之美。“在月色下穿梭在亭台楼阁之间,听曲观舞,既是曲中赏园,又是园中赏曲。”游客陈先生说。
通过不断创新,越来越多的文化基因正在融入苏州园林,园林也成为百花齐放的文化大舞台。如今,在苏州,进入园林品茗、赏曲、观雅集正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,园林也成为很多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“苏式生活”的首选地。
走进位于苏州老城区仓街小新桥巷的耦园,处处都能感受到浪漫的氛围:以粉色为基调的浪漫市集售卖各种精致礼品;红梅树上挂着小巧可爱的心形挂件;在园林里扫一扫二维码,还能现场购买象征着爱情的耦园红绳……
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耦园,因昔日园主沈秉成夫妇的爱情故事被称作“爱情之园”。耦园管理处主任李海克介绍,2022年8月,民政部门在耦园设立了婚姻登记服务中心,耦园也成为唯一一个可以领结婚证的苏州园林。
在耦园婚姻登记处门口,B体育90后新人武季和赵莹正在拍照留念,他们刚刚完成了婚姻登记。领完证后,他们又在耦园的亭台楼阁间拍下了一组组纪念照。“耦园的寓意好,佳偶天成,能在园林里登记结婚,非常有纪念意义。”赵莹脸上洋溢着幸福。
为了拉近园林与市民游客的距离,近年来,苏州各大园林推出了园林研学游、园林进课堂、园林汉服秀、园林婚礼、园林会奖、园林文创等一批“园林+”产品,让园林与人们深度互动。
“要让苏州园林真正融入市民游客的日常生活中,B体育还得让苏州园林走出深墙大院,走向大街小巷。”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遗产监管处处长钱宇澄说。
走在干将路、乐桥牌坊等苏州古城的主干道和繁华地段,随处可见千姿百态的苏派盆景,方寸之间尽显花木之美,吸引往来市民游客驻足欣赏。
钱宇澄说,为了把“城中园”和“园中城”更加紧密结合起来,苏州还因地制宜推行“园林外移”,像造园一样精雕细琢城市景观风貌。
傍晚时分,位于干将东路的相门小游园里逐渐热闹起来。过去,这里曾是路边绿化带,2022年,姑苏区投入386万元,建起了一座开放式的“现代苏州园林”。步入其中,亭台楼阁和景观树木错落有致,白墙青瓦、花窗曲径处处展现着苏式园林的典雅精致。“不出家门就可以看到园林景观,B体育就好像住在园林中一样。”家住相门新村小区的戴女士说。
城区即景区,旅游即生活。如今,整座苏州古城就像是一座大园林,漫步城中,绿树花卉、小桥流水,“出门就是景,转角遇见美”成为越来越多市民游客的共同感受。
贾谊的《过秦论》中,曾提到秦始皇“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阳,销锋镝,铸以为金人十二”。这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,为了削弱各国军事实力所施行的举措。司马迁在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中,亦言秦始皇“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阳,销以为钟鐻,金人十二,重各千石”。然而世事浮沉,秦始皇这些试图维护王朝千秋万代的努力终究没有奏效。在这十二个金人铸成后仅仅十四年,一个庞大的王朝轰然倒塌。那这十二个见证着王朝极盛的金人,究竟去哪儿了呢?
孔子的一生中,接触的人比较庞杂,但他唯有与弟子在一起的时候,他的精神才是最放松、最自由的,他的思想才是最活跃、最深刻的。尽管他倡导“有教无类”,在弟子出身、年龄上不刻意设置门槛,但他的一众弟子,在拜入孔门时,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,至少都是比孔子小的人。可以说,孔子是在与年轻人交换意见、交流心得、B体育碰撞思想、共同生活与奔波中走向“至圣先师”“万世师表”之圣坛的。很大程度上讲,年轻人是塑造作为思想家、教育家之孔子的最核心力量。当然,年轻人也是汲取孔子思想智慧、光大孔子理论学说的最关键群体。本文将探讨一下,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年轻人。
《文心雕龙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智慧也穿越千年时光,熠熠生辉,对汉字文化圈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深刻影响,不仅是中国文论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,也是世界文学理论的瑰宝。
古琴,居中国“琴棋书画”四艺之首,为中国所独有,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、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。近日,记者走进故宫博物院,探访故宫博物院藏“九霄环佩”的递藏渊源以及故宫古琴的研究、保护、活化工作。
如今,无论家庭或外出宴请聚会,公筷分餐大行其道,但以往国人中餐聚会,多采用围桌共食的方式,这样既显场面隆重热烈,又显热情亲密。尽管围桌共食方式已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传统,但其实分餐自古就有。分餐制的历史无疑可上溯到史前时代,而合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,其后逐渐发展出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制。
明太祖火烧功臣楼是一个著名的南京民间传说:朱元璋当上皇帝后,在功臣楼上宴请开国功臣,却暗地在功臣楼里埋藏火药意图暗害群臣。宴会中,朱元璋中途借故退席,然后命人锁住楼门,引爆火药,将楼里正在吃喝的一群功臣全部炸死。只有徐达事先得到“活神仙”刘伯温的预警,紧跟朱元璋一同离开而逃脱。
自2008年起,清明节与端午节、中秋节一样成为了国家法定假日。清明节由来已久,中国古人历来很重视清明节,那么在古代清明节人们放假几天?又是怎么过的?
“欲渡黄河冰塞川,将登太行雪满山。”在古代,想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不容易,连以善于旅行著称的诗仙李白也不免感慨“行路难”。那么千百年来,古人的旅行究竟是什么情形?
“子”的篆字,像襁褓中的婴儿,本指幼儿,包括男女,后为子女的通称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所谓“以其子妻之”“以其兄之子妻之”,其中的“子”,无疑均指女性。
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”这句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出自宋代司马光的《训俭示康》。一方面,宋代的粮食种类和产量都较之前有较大发展和提高;另一方面,宋代人提倡勤俭节约的家训、格言等也大量涌现。